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
图片从上至下依次为:海外采购商在文博会上挑选产品;深圳宝安展区的文创产品;观众在“文化中国”专题展内体验VR探秘南越王墓;陕西展馆打造的唐风市集。王星摄
1月2日,第十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圆满落幕。
展出文化产品超过10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进行展示与交易、3402家政府组团、文化机构和企业参展……本届文博会全面展示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不仅助力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强劲动力,充分彰显了“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引领作用。
文化魅力竞相绽放
悦耳的六弦琴、华丽的藏袍、悠扬的歌声,走进文博会西藏展馆,立刻便能感受到一种别样风情: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做工精致的唐卡、神秘古老的木刻雕塑……展会现场,琳琅满目的特色文创产品,充分展现了西藏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和生命活力,时刻吸引着过往游客的目光。
评论:“上调预期 看好中国” 外资的嗅觉与逻辑******
(央视财经《央视财经评论》)岁末年初,外资机构纷纷发布对中国2023年的经济预测,相关报告中最多的关键词就是“反弹”和“提升”。高盛集团将2023年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4.5%上调至5.2%,认为消费板块有望成为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亮点;摩根士丹利则预测中国经济2023年将增长5.4%;同样上调对中国经济预期的,还有摩根大通、瑞银集团、野村证券等多家机构。他们为何一致为中国经济投下“信任票”?
当地时间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欧美等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同时放缓,2023年世界将面临比过去12个月“更艰难”的一年,但中国经济将稳步增长。IMF总裁为何坚定看多中国?
2022年以来,多家跨国制造业企业项目先后落地,注资1.7亿元人民币的蔡司集团长三角地区研发生产中心在江苏苏州正式奠基建设;总投资约100亿欧元的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一体化基地项目首套装置在广东湛江正式投产,这不仅是中国重化工领域的首个外商独资项目,它的落地还将与湛江当地的石化项目共同打造出一个新的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大众、宝马、奔驰等多家知名外国车企也纷纷增加在华投资……投资加码,布局加速,外资在中国,嗅到了怎样的机会?
1月1日,《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2年版)》正式实施,新版《鼓励目录》与2020年版相比净增加239条、修改167条,目录增加条目数近年来最多。鼓励清单更长、负面清单更短、投资中国更精准!外资还将获得怎样的发展空间?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